河北省普通高等學校專升本考試傳播學模擬試卷
(考試時間:75 分鐘)(總分:150 分)
說明:請考生將所有答案寫在指定答題紙上,在試卷上作答一律無效。
一、填空題(本大題共 20 個空,每空 2 分,共 40 分。)
1.根據媒介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我們可以把迄今為止的人類傳播活動區分為口語傳播時代、________ 、________ 和電子傳播時代,不過,這個歷史進程并不是各種媒介依次取代的過程,而是一個依次__________ 的過程。
2.人類的符號體系中既包括信號,也包括 ________。
3.在人類的社會傳播中,任何符號都與一定的________ 相聯系。
4. _________,也稱內向傳播、內在傳播或自我傳播,指的是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
5. ________是社會生活中最直觀、最常見、最豐富的傳播現象。
6. ___________指的是組織內同級部門或成員之間互通情況、交流信息的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相互之間的協調和配合。
7.在傳播學研究史上,最早對傳播的社會功能作出較全面分析的是_________ 。 他在 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 一文中,將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_____ 、______ 、___________ 。
8.關于媒介技術或手段在社會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考察。在這個領域,較有影響的是加拿大學者_____ 的學說。
9.IPP 指數,即“既有政治傾向指數”,是一個從社會經濟地位、_____ 和______ 三個方面來顯示受眾在接觸媒介宣傳前已有的政治立場和態度的綜合指數。
10.“議程設置功能”作為一種理論假說,最早見于______ 傳播學家 M.E.麥庫姆斯和 D.L. 肖于 1972 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題目是《_______ 》。
11.“框架”(frame)作為考察人的認知與傳播行為的學術概念,最早見于人類學家 G.貝特森于 1955 年發表的論文《________ 》中。在這篇文章中,貝特森提出了“___________ ”的概念。
12.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 _________的運行。
二、名詞解釋(本大題共 6 小題,每小題 5 分,共 30 分。)
1.傳播效果
2.象征性社會互動
3.傳播者
4.上行傳播
5.知曉權
6.人際傳播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 4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40 分。)
1.人類語言具有哪幾個特點?
2.“媒介即訊息”的含義是什么?
3.組織的對外信息輸出活動主要有哪些?
4.意見領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 1 題,共 40 分。)
人際傳播,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自我表達活動。自我表達是否準確,表達方式是否合適,
直接影響人際傳播的效果。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越來越緊密,根據人際傳播與自我
表達的知識,請你談一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增強人際傳播的效果?
